焦晓骏:落实“双减”催生教育的“三增”

来源: 发布时间:2022-04-05 09:30:17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03ea35e967404885bfc3b70ebbe8ab10.png

2022年4月4日《苏州日报》b01版

6ea8e00844bf485a9b826bb871dff717.jpg

伴随“双减”政策的落地,基础教育正悄然形成全新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生态。曾经由社会承担的一些教育职能被取消,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得到强化。不过,“双减”并非意味着只做减法,这正如硬币的两面,“减”的另一面是“增”。

首先,校园要增色彩。

“双减”政策下,学校在坚持应教尽教、促进学业发展的基础上,还要推行“5 2”课后服务以切实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课后服务绝非只是延时看管,而是要提供丰富多彩的艺术与活动课程,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从源头上遏制参加校外培训的需求。一般来说,课后服务可采取“1 x”两段式设置,“1”就是学生在学科老师的指导下,以整班自习课的形式完成课后作业、做好预习与复习;“x”则是学生在专业老师的辅导下,以社团的形式进行如棋类、球类、手工、劳动、绘画、书法、声乐、器乐等活动。社团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身心健康,还可以拓展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团队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其次,家庭要增温度。

校外培训导致的“内卷”曾让人身心俱疲,然而课业负担减轻又使不少人因为担心孩子“学不饱”而再添焦虑。事实上,“双减”的目标是还给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这也是教育的初心所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调查与数据中心组织实施的一项追踪调查显示,校外培训可能会提高部分学科成绩,但与认知能力及创造力培养不存在相关性。父母要提升教育理念,将着力点从“分数增长”转移到“习惯培养”,更多关注对身心健康、综合能力、健全人格和价值观的培育。多一些亲子陪伴,多一些悦纳与激励,家才会成为温暖的港湾。例如,父母可以通过一起订计划、一起记录实施过程、一起分享成长乐趣来培养孩子自强、自觉、自立的优秀品质。引导孩子大量课外阅读、养成良好的书写与作业习惯以及良好作息与运动习惯,增强对网络游戏的抵抗力等也是家长们可大显身手的地方。

第三,课堂要增魅力。

学科培训机构一度盛行,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家长、学生的多样化教育需求与学校教育同质化发展间的矛盾。“双减”落地促进了学校办学机制的优化,也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多元评价能力和家校共育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将课堂比喻成餐厅,学科教学要超越传统的解决营养搭配的效率视角,更多地研究如何满足“色”“香”“味”“形”的个性化需求,从而烹制出适应时代的精致小吃或魅力大餐。“双减”还需要教师对作业管理提质增效,学校可以通过制定作业公示制度、制定作业设计指南、开展作业设计大赛和优质作业展示交流活动来提高教师的作业设计质量,通过多元、分层、自选等路径提升作业的有效性。

总之,在课业负担上做“减法”,在成长环境上做“加法”,“双减”才能真正见效,才能培育出更有旺盛生命力与学习热情的青少年。


分享到: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