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星澜学校“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初中地理课程建设研究”课题组
引言:
陶行知先生在以当时中国的教育形势与现状为依据的同时,借鉴了一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并有机结合了杜威的相关教育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虽然已经过了几十年,但这一理论对我们目前的初中地理课程改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及借鉴作用。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就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提出明确意见。意见二提出坚持“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素质教育。2022年,教育部对2011年版的《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新课标基本理念强调优化课程结构,搭建基于地理空间尺度的主题式内容框架;活化课程内容,优选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地理素材;推进教学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地理教学方式。
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与新课表的理念有很有契合点,因此将生活教育思想引入初中地理课程的建设,有助于落实新课标,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
课题组在学术网站搜索数十篇相关文献,下载了上百篇有关脑科学和教育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相关研究如下: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现状
国内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研究是20世纪以来的一个热点,其在经历时间、展开规 模以及造成的影响等方面与国内同时期其他教育工作者的研究相比尤为突出。1985年,由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整理的《陶行知全集》为全面研究陶行知思想提供了丰富资料。董宝良对过去学术界的一些误解、曲解陶行知教育思想的观点和看法进行了更加深入的辨析,系统阐述了陶行知与杜威之间的本质区别。[1]周洪宇则是更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陶行知的生平和求学经历,对他的生活教育理论进行了更加深刻的阐述和理解,[2]并且提出了该理论对我国教育界的启示和现实价值。[3]储朝晖回顾几十年来从事陶行知研究的相关经历,充分肯定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等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推进作用,并提出了应用陶行知研究推动教育改进的相关措施。[4]
(2)地理教学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研究现状
学术界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研究较广,主要包括生物、历史、数学、政治等学科。近年来,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应用于初中地理课程建设的研究总体上相对较少,在理论研究层面,许亚红通过“基于生活的探究性学习”“基于生活的开放式课堂”“基于生活的综合实践”等方面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索如何研陶、师陶。[5]在实践应用层面,殷孝辉倡导从“生活原味”中提炼地理的“知识品位”,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利用学生生活资源,强化学生生活技能。[6]
2.国外研究现状
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不仅在理论上升华了杜威的思想,而且从实践的角度提 出了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具体要进行什么方面的实践。因此,它的提出受到了世界各国教育学者的关注。但在国外专门研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学者和文献都较少,且很少有具体的研究成果,一般均为国人所写的文献。总体上看,国外学者一般更注重对陶行知教育思想进行理论方面的研究,地域上主要是集中在日本、欧美(主要是美国和德国)以及韩国。下面开始具体的阐述:
日本方面,对于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研究,日本的学者通常将研究的重点放在陶行知先生的人生经历及其理论的思想根源上,力求从中汲取经验为本土的教育改革服务。牧泽伊平是日本第一位开始研究陶行知教育理论的学者,他在《生活杂志》上发表了与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相关的文章。斋藤秋男全方位、多角度地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展开了探讨,同时总结和评价了陶行知多年来的教育实践。他认为陶行知先生是通过借鉴 杜威的相关理论、同时结合中国的实际与中国民族特色,才最终创造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这反映出日本学者在认识陶行知教育理论方面的深化。[7]牧野笃对陶行知教育思想在民族解放斗争方面的积极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肯定,其发表的《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产生与构成》等文章曾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8]
美国方面,克伯屈教授对陶行知的教育理论及实践作了许多评价,并实际考察了晓庄师范学校。朱宕潜在其博士论文中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形成过程。孔雯力则主要是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创立过程进行阐述,同时指出陶行知在教育事业上的巅峰体现为晓庄师范学校这一教育实践的成功。帕米娜·吉亭从中美两国的国情差异入手,对杜威和陶行知两人教育理论的异同进行比较和分析。[9]从以上现有研究成果不难看出,美国学者肯定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但主要是对比陶行知与杜威的教育思想进行研究,更多地停留在理论研究的层次,而谈及现实应用方面的文章较少。
德国方面,詹生博士撰写了多篇文章,系统而全面地向德国的广大读者介绍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艾哈德·内克曼则是通过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相关著作进行翻译和汇总而整理得到了一本文献汇编,并于纪念陶行知诞辰 90 周年之时,发表文章系统而全面地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及其教育实践进行介绍。近年来,黄冬在其博士论文中全面而系统地阐述了陶行知先生的人生历程、对陶行知思想的争论焦点、陶行知国际研究的现状及其评价等方面的内容,使德国研究陶行知的整体水平再次得以提升。[10]
韩国对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相关研究始于 1975 年,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生活教育理论上。作为韩国研究陶行知思想代表人物之一的李秉柱,发表了一系列著作,对陶行知的劳动教育观等思想、该理论与杜威教育思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11]另外一位代表人物——金贵声对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产生的根源、背景以及陶行知在儿童教育、劳动教育方面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研究。[12]
二、研究评述
综合上述已有的研究成果,不难看出目前国外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方面的研究与思考较为广泛,在形式、内容等方面均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总体上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同时还存在一些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研究和探讨上,而没有将其应用于具体的教育实践中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从国内研究来看,国内在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从微观上看,目前对系统构建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学科课程研究仍相对薄弱。随着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实施,很多研究成果的内容亟待更新。因此,结合初中地理新课程标准,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分析入手,探讨该理论对初中地理课程建设、将地理核心素养融入课程和教学之中的实施路径。
我们研究的创新之处:
(1)教学模式创新,将“教学做合一”落实在课堂活动的环节中,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把理论与实践结合,把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课堂教学活动。
(2)实践活动创新,组织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践活动,结合校内实验和校外研学活动,挖掘实践活动中的学科融合点,帮助学生在个人体验的基础上提升核心素养。
(3)教学评价创新,从学生立场出出发,制订符合课程标准和学生发展阶段的评价目标,多途径收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重视多元评价,强化过程性评价的正面导向作用。同时对标往届学生的学业考试水平,提高本届学生的学业水平。
三、结论
在素质教育浪潮以及新课标相关要求的推动下,我国的初中地理课程建设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仍有一些问题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初中地理课程强调地理与生活的紧密结合,强调课程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使学生留心身边事,主动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而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围绕“生活”这一中心,力求让教育回归生活,让教育与生活相接轨,始终以学生的实际生活情况及其能力发展为依据,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无论从哪一方面来讲都能够很好地和初中地理课程的特点结合起来。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实现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与初中地理课程建设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使目前地理课程在实现教学的生活化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得以有效地解决,使其德育功能能够真正落到实处。
目前,初中地理课程建设应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开展生活化的教学仍有待进一步践行和完善,且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这一理论。因此,在实际应用的过程中要针对现实情况,对每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有效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生活实际灵活地运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附录:主要参考文献
[1]董宝良.试论陶行知“教学做合一”同杜威“做中学”的本质区别[j].教育研究与实验,1984(01):87-96.
[2]周洪宇.陶行知历史定位新论[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56(02):147-152.
[3]周洪宇.今日我们为什么需要建立“陶行知学”?[j].教育科学研究,2016(12):5-11.
[4]许亚红.基于生活教育理论的初中地理教学探索与实践[j].中学教育参考,2022(07:96-98.
[5]殷孝辉.从“生活原味”提炼“知识品味”[j].新课程,2015(10):52.
[6]储朝晖.我从事陶行知研究 40 年的回眸与感悟[j].中国教育科学(中英文),2021,4(03):114-125.
[7]金林祥.论斋藤秋男对陶行知研究的贡献[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1(03):30-36.
[8] 赵刚.陶行知研究在日本[j].日本研究,1989(03):89-93.
[9] 周洪宇.今日我们为什么需要建立“陶行知学”?[j].教育科学研究,2016(12):5-11.
[10] 李庚靖.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之现状[j].上海教育科研,2002(04):31-34.
[11] 金贵声.韩国研究陶行知教育思想之绍介[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28(01):16-20.
[12] 周洪宇.交融与再生:全球视野下的陶行知研究[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5,3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