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脑友好型’学校生态建设实践研究”课题方案-j9九游会登陆入口

“‘大脑友好型’学校生态建设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来源: 发布时间:2022-11-03 15:28:26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

“‘大脑友好型’学校生态建设实践研究”课题方案

 

一、研究背景:

教育者只有正确认识脑的运作方式和孩子认知发展规律,才能真正读懂学生。我校建于2018年,因重视师生户外运动被媒体誉为“一所会跑的学校”。创办伊始,学校确立了以“教育神经科学”为指导,以关注脑的研究课题为抓手,将“益智”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推进“以脑为导向”的教学(btt)实践,创生特色生本课程,积极构建“关注脑、滋养脑、发展脑”的学校生态体系,致力“大脑友好型学校”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尽管国内外目前研究者对“适于脑”的课堂教学有一定的关注度,对“教育生态”的关注度也较高,优化教育生态也逐渐成为新时期学校基础教育研究的热点。但总体而言,“适于脑”的教育教学还更多停留在理论层面和设想阶段;“教育生态”研究对教育问题的分析缺少生态学分析和探究,很难将问题与生态观达到有机结合,对生态学理论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显得薄弱,深度不够,大多只是停留在表面研究,缺乏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将“脑科学”和“学校生态”二者融合起来,进行跨界的、更加系统的“大脑友好型学校”建设的实践探索,目前尚属空白。“适应”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和社会发展既是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规律,也是教育应承担的基本使命。由于每一所学校所处自然环境不同,自身发展水平不同,其所面临的教育生态问题也就存在着差异性和特殊性。从学校教育现状出发,科学运用脑科学研究成果,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教育生态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改变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的理念和方法,形成有效运转的教育生态管理机制,是学校新时期发展中必然面临的一项使命。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

课题的核心概念为“‘大脑友好型’学校”和“学校生态”。

 “‘大脑友好型’学校”:

“大脑友好”: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借助脑科学、教育神经科学最新研究成果,遵循认知心理学规律,指导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和实践。教育教学过程本身就是开发学习者大脑潜能的过程。脑科学研究的许多成果,对开发学生大脑潜能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通过借助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教育者认识学生发展的特点,了解学生发展的需要,从而更好地开发他们的大脑潜能。“大脑友好型学校”是指遵循教育规律(全面发展、知行合一、身心和谐发展等),侧重从教育神经科学和认知心理学的视角,对学校文化氛围、课堂教学、学校活动、师资培训、家校沟通进行系统设计;通过实施舒缓精神压力、培养积极情绪、发掘意义关联、重视睡眠与运动等与大脑深度契合、优化学习成效的策略,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使每个学生个性充分发展,使其潜能最大化,与外界的契合最优化,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学校。

 

“学校生态”:

学校生态即“教育生态”,是指一所学校生存与发展的状态。教育生态观是“生态平衡”与“生态和谐”概念在教育上的移植、借用,其强调教育要以人为本,教育要促进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强调教育的持久性、连续性、可再生性发展。教育生态观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实施策略。本课题中的“学校生态”是在脑科学最新研究成果观照下,始终遵循教育规律,关注学生“全人”的发展,将生态学理念和教育神经科学联系起来,构建和谐、宽松、愉悦的教育环境,通过课堂教学、学校活动、家校合力等途径,促进孩子全面地生态化发展,使之具有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素养等等。

“大脑友好型”学校生态建设,立足于在学校层面,从“重新定义幸福”、“重新定义学习”、“重新定义学校”的视角出发,抓住学生发展过程应予关注的“环境、情绪、运动”等几个关键点,结合脑科学及神经教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营造一种基于脑、适于脑、理解脑、关注脑、滋养脑、发展脑、支持脑、促进脑的全新教育环境生态,实现教育教学的生态化与可持续性发展。

 

研究价值:

教育既是立足当下,也是面向未来的事业。学校教育应当从两个方面主动适应变化,积极促进变化。一方面要主动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另一方面要积极构建“学校自身的教育生态”。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建构人的大脑(韦钰,2016)。未来的15年里脑科学领域必将迎来飞速的发展,势必会对未来教育带来更为深远的影响和挑战。教育需要利用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从经验判断走向实证研究。脑科学对教育的影响以及教育对脑科学的期待两者是融为一体的。教育要遵循脑科学的规律,也要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大脑友好型”学校生态建设行动研究,旨在融合“教育神经科学”和“学校生态”研究成果,内涵是遵循规律,回归本真,在探索“脑·育”融合的道路上以工具、数据为媒介,以改进课例研究为载体,以学科主题研修为“引擎”,在课程建设和课题深度研究中推动脑科学与教育的有效融合,营造一个学校内部的“以脑为导向”的生态教育环境,从而培养出更多个性、尊重、平等、合作、主动、创新,尤其是身心和谐发展的学生来。

主要观点:

“脑科学 教育”,是未来教育的风向标。我们必须重新定义学习,重新定义学校。教育,实质上就是在建构人的大脑。从学校教育现状出发,科学运用脑科学研究成果,正确认识和把握学校教育生态的内在联系、本质和规律,改变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的理念和方法,形成有效运转的教育生态管理机制,是学校新时期发展中必然面临的一项使命。

脑科学研究表明,脑功能发展深受环境影响。教育者应重视为儿童创设一个充满生机、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让他们能够在“优良刺激”丰富的环境中成长,以促使他们的大脑潜能得到充分的发展。适应学校生态和教育发展趋势,重视脑科学与教育生态融合的新型理念,致力建设“大脑友好型”学校,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实践行动研究,和当下倡导“‘双减’助力教育良好生态”高度契合。

教育者只有正确认识脑的运作方式和孩子认知发展规律,才能真正读懂学生。我校建于2018年,因重视师生户外运动被媒体誉为“一所会跑的学校”。创办伊始,学校确立了以“教育神经科学”为指导,以关注脑的研究课题为抓手,将“益智”作为学校教育的价值取向,推进“以脑为导向”的教学(btt)实践,创生特色生本课程,积极构建“关注脑、滋养脑、发展脑”的学校生态体系,致力“大脑友好型学校”建设,已取得初步成效。

预期成果:

1.“大脑友好型”学校文化标识和生态化育人环境的创设与建造;

2. 在脑科学视域下,对学校管理、家庭教育、学科教学等方面进行反思、探索,形成文献绽述、案例剖析、系列课程、论文论述等可视化成果;

3. 在专家指导下,以中小学生强化户外运动与改善认知能力的相关性为主题,形成有研究价值的分析报告;

4.提炼“大脑友好型”学校特质;建构“大脑友好型”学校生态建设框架;

5.进一步提炼“环境决定品质、情绪提升学力、运动改造大脑”的理念和实践,形成系统的成果材料,就“大脑友好型”学校生态建设为主题,向行政部门提交相关的实验报告,在区域内予以推广。

三、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研究目标:本课题研究旨在从“脑科学”与“教育生态”两个领域入手,通过文献检索,提炼“大脑友好型学校”的特质,将“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与“教育生态”优化融合起来,建构“大脑友好型学校”的教育生态系统,探索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教育、教学新路径,追求最适宜学生发展的学校教育生态,建构“大脑友好型学校”。

研究内容:

子课题1:“大脑友好型”学校生态建设文献研究

1.检索“脑科学”与“教育生态”文献,梳理相关元素,完成文献综述;

2.确定“大脑友好型”学校理论构成要素,提炼“大脑友好型”学校特质;

3.搭建“大脑友好型”学校生态建设框架(理论模型)。

【负责人:宋黎民(子课题组长)、马大川、张琼】

子课题2:“大脑友好型”学校的教育生态系统建设研究

1.指向“大脑友好型”的学校环境建设。

精心创设指向“大脑友好型学校”的文化标识,注重学校文化、尤其是文化精神建设,形成“教师、学生、学校”的三维体系,促进师生关系和谐、愉悦、健康发展;不断完善和改进学校(主要是教室)的硬件设施,不“先进”“一流”,而是“适用”,“实用、高效、人本”才是衡量教育设施优劣的标准。

【负责人:龚虎(子课题组长)、马大川、丁志国】

2.基于“理解脑”的校本研修模式。

大脑友好型学校的建构离不开一支理念先进、践履笃行的优秀教师队伍,通过专家导引、个人研学、校本进阶修训等途径,打造一支优秀的深谙教育神经科学、教育生态学等理论,并且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

【负责人:华俊萍(子课题组长)】

3.基于“关注脑”的和谐家校关系建构。

家庭是学生成长最重要的场所,家长应是学校教育的同盟军。以家庭为中心——努力与家庭合作并加强家庭,帮助儿童、家长和教师建立和谐的九游会j9官方网站的合作伙伴关系。

【负责人:苏志芳(子课题组长)】

4.基于脑科学支持的课程体系研究:

(1)基于“发展脑”的btt课堂教学(学习模式重构和学习内容再造);

(2)“滋养脑”的运动课程(运动课程);

(3)“舒解脑”的情绪课程(情绪管理)。

以脑科学研究成果为导向,借鉴国外相关实践经验,结合区域“适合教育”“教智融合”背景与青少年的生理特征,充分考虑其应用途径,探索“适于脑”的课堂教学策略;搭建“学生运动阶梯”,进一步发掘学生潜能,培养阳光心态,促进健康成长;开发丰富的基于学生兴趣爱好、源于社会生活实际、指向快乐健康情绪的“脑·育”序列化校本课程,尊重学生的思维发展,注重学生的情绪管理,逐步形成教师、家庭、学生共同参与、决策、规划、开发、实施和管理学校课程的建构方式。

【负责人:周敏(子课题组长)、朱俊来、苏志芳】

5.基于“大脑友好型”学校的教育管理生态系统研究:

(1)“支持脑”的科学质保体系;

(2)“促进脑”的生态教育管理体系。

把质量交给制度,质量保障体系最重要的环节在课堂,形成和“大脑友好型”学校匹配的科学的教育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好学校依靠的是卓越的学校文化,通过一定时间的教育教学实践,形成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优良的工作作风、教风、学风,最后以文化的形式影响学校的每一名师生,从而实现文化管理。

【负责人:张琼(子课题组长)、丁永清、李幸明、宋黎民】

子课题3:“大脑友好型”学校生态的实践方式研究

立足于在学校层面,协调学校各部门,从“重新定义幸福”、“重新定义学习”、“重新定义学校”的视角出发,围绕“大脑友好型”学校内涵,抓住学生发展过程应予关注的“环境、情绪、运动”等几个关键点,结合脑科学及神经教育学研究的前沿成果,践行“大脑友好型”学校的教育生态理念,营造一种基于脑、适于脑、理解脑、关注脑、滋养脑、发展脑、支持脑、促进脑的全新教育环境生态,提升学校办学品质和声誉,辐射区域。

【校长室、学校各处室】

研究的重点:
   子课题2为本课题研究重点。

 

四、研究计划

研究思路:

自我分析,明确要点。通过文献研究,探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学校开发与实施的条件,确定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明确研究方向和任务。

专家引领,全员研训。结合本校发展规划,确定课题思路,撰写课题报告,邀请专家论证。在此基础上对教师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为课题实施提供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科学开展,循序渐进。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讨论制定课题研究的整体计划和阶段性计划,全面推进课题实施研究。

加强管理,不断深化。定期组织课题研究活动,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进行阶段性地成果展示、汇报、反思、调整、完善,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全面辐射,整理提高。重视阶段性与终结性的课题研究成果梳理、汇报与展示,在区域内扩大研究影响,邀请专家参加课题研究的成果鉴定,并思考本课题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将课题研究向纵深推进。

研究过程:

1.实验准备阶段(2021.10~2022.2)(焦晓骏、丁永清、李幸明、宋黎民)

总结学校有关以脑为导向的教育教学实践经验,检索当前国内外神经科学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聘请组建专家团队,细化“大脑友好型学校”项目实施方案,邀请区、市、省教研部门对实验项目进行论证、指导,在此基础上完成研究内容,启动全员培训。阶段成果:脑认知科学和教育生态等研究成果综述(文献综述)

2.实践探索阶段(2022.3~2023.6)(宋黎民、马大川、周敏、朱俊来、苏志芳、华俊萍、龚虎、丁志国、张琼)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大脑友好型学校”为主题的学校生态建设和课堂教学与学校管理框架建构。一方面逐步优化基于脑的学习策略,开展基于脑的课堂教学研究,举行基于脑的实验课展示活动;另一方面根据项目实验情况,补充经验欠缺,修正理论误差,调整预期方案。在实验动态过程中不断完善实验行为,充实理论内涵。阶段成果:

(1)“大脑友好型学校”生态环境创建(环境展现)

(2)“大脑友好型学校”课堂探究案例(案例研究、课堂展示)

(3)“大脑友好型学校”校本活动创生(活动展示)

(4)课题中期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中期报告、论文)

3.总结提升阶段(2023.7~2024.2)(宋黎民、张琼、周敏、朱俊来、苏志芳)

搜集、汇总、整理“大脑友好型学校”项目实验阶段中的实践经验素材(典型案例分析、典型课堂实录、专题性研究总结报告)和理论材料(实验人员的专题论文)等,进行分类概括、综合提炼,形成系统的成果材料,递交专家鉴定。阶段成果:

(1)课题结题报告及相关论文(结题报告、论文)

(2)“大脑友好型学校”课堂教学研究案例(案例汇编)

(3)“大脑友好型学校”校本课程(校本教材)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