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 ||||
近年来,我国部分德育工作的研究者和实践者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工作,以德育课程建设为重点,在推动和深化学校德育教学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对于德育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显著,这不仅是一个普遍存在的事实,也是开展德育工作研究急需解决的难题。基于这一情况,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于 2010 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该文件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是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主题;如何更好地实现我国人才强国战略,它的核心内容是需要考虑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的问题,其重点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提升人才的整体素质,创造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在省教育厅于2017年印发的《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正确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和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核心素养培养,以此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培养学生的德育目标融入各门学科教学之中,有 机地结合德育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少先队活动课程等其他课程及各类专题 教育,并有效地利用重大纪念日和传统节日活动的历史学习氛围,充分发挥课程 综合育人的核心作用。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是塑造学生良好思维、优良品德等诸多特质的关键时期,此阶段的学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对其实行德育课程教育,能养成良好的道 德品质。正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倘若青少年的道德行为和思想品质从小学开始扭曲,那么未来我们国家的整体素质将会令人堪忧。根据有关调查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远远多于家庭和社会,因此学校教育是学生道德养成的关键。学校通过传授道德知识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利用德育课程规范学生的道德行为,将培养学生的德育目标融入各门学科教学之中,使学生能在全科育人、全 程育人、全员育人的新格局下接受德育教育。 小学德育课程是指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德育活动的总和,它应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传统的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较多问题 。因此,新课改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对培养学生道德的 作用,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品德培养。 通过本研究的深入讨论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小学的德育课程理论的课程体系;有助于丰富学校德育课程的理论研究;以及更好地 丰富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资源等内容,同时也为更好地、科学地编制和选用教材上提供理论依据。 基于对德育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研究,有助于相关教育工作者密切关注和建设小学德育课程,以此为小学德育教育开辟一条全新的实施途径;总结在德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为进一步落实德 育课程提供参考。并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及老师对德育课程实施的理解,弥补小学教育中关于德育教育的短板,从而提高学校德育课程实施的有效性,以及增强学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 ||||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情境化”场域:从分析的角度来看,一个场域可以被定义为在各种位置之间存在的客观关系的一个网络,或一个构型。进一步说,场域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社会空间,相对独立性既是不同场域相互区别的标志,也是不同场域得以存在的依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空间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在独立的学习空间里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 激发学生的情感。本课题所说的“情境化”场域,指为儿童潜心建构一种富有意境的生态教学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儿童的言语在师生交往中共同发展、共同创新,最终让儿童获得德育课程操作与生命协同发展的共赢。 小学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的构建研究:主要是指遵循小学儿童认知和情感变化的规律来考虑教学实施过程,引入、制造或创设与操作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引起儿童的情感体验以及人文情怀的体会;并通过“情境化”教学空间活动的开展与实施,帮助小学儿童迅速而正确的了解德育课程的大概内容,形象直观地感悟操作场景,体会的情感,探索情境对小学儿童在教学活动中的促进作用;德育课程的场域概念,不能理解为被一定边界物包围的领地,也不等同于一般的领域,而是在其中有内含力量的、有生气的、有潜力的存在。进一步积累情境教学活动中有效的环境创设方式、有效的教学案例以及有效的实施策略等,从而达到既定的学习目标,促进小学德育中儿童对于操作情感的理解以及人文情怀的体会,增强文化底蕴和知识素养。
| ||||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 ||||
1.国外对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研究的观点。 ①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介绍: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一个学习者将要探讨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 ②1989年,布朗(j.s.brown)等提出并界定了“情境性学习”的概念。布朗等人认为,在德育课程中,传统教学暗含了这样一种假定,即概念表征成为教学的中心。而实际上,这种假设恰恰极大程度地限制了教学的有效性。情境性学习理论认为,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动和感知比概念具有更为重要的、认识论意义上的优越性,所以,人们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活动和感知上。布朗等人提出德育课程“情境通过活动来合成知识”,即知识是情境化的,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是它应用于其中的活动、背景和文化的产物。而在通常,我们的传统教育则过于忽略了这些背景对于校内所学知识的影响。 ③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这种论述反映德育课程教学过程中学习者认识规律的一个重要方面:直观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有助于感性知识的形成。情境化场域创设能使学者身临其境或如临其境,从形象的感知达到抽象的理性的顿悟,激发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2.目前国内学者对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研究的观点。 通过知网搜索和相关资料查询,我们发现关于小学教学的研究由来已久,顾会会、张黎娅2000年发表于《基础教育研究》上的《小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研究》;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思考》一文中论述了“情境教育”的基本模式,即从拓宽教育空间、缩短心理距离、利用角色效应和加强应用操作等方面,为儿童提供一个宽阔而又贴近生活的最适宜的成长环境,促使其个性得到全面发展;任立春老师2001年发表在《学周刊》上的《浅谈情境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也作了详细阐述:“情境教学”是教师根据课文所描绘的情景,展现出形象鲜明的画面,辅助生动的语言文字,并借助音乐的感染力,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情景,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从德育课程的内容构成来看, 德育课程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系统, 德育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 因此,德育课程的内容选择要有新的视野,从到教科书中找内容转为到生活中找内容。教育者一方面要将学生的生活实际、道德体验与道德需要,寻找德育与生活的交汇点,让“教材中的儿童”与“生活中的儿童”对话;另一方面可以将校园文化、班级文化作为鲜活的德育资源,努力创设富 有教育意义的文化环境。身教重于言教,教育者要将自身的言行作为重要的德育资源,发挥教育者榜样引领作用。“情景化”场域的构建研究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与时俱进。 可能的创新之处 1.将情境与场域结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教学过程中以视频展现、音乐渲染、探究发现、示范操作、游戏演绎等形式,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场域,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浓厚的操作氛围中激情创作,体悟情感,达到与作品感应契合的境界,感受动手的精妙与美好,从而增强儿童本位意识。 2.将场域与学习结合,让儿童乐学、好学 创设浓厚的“情境化”场域,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激活、唤醒思维,让儿童置身于此,与情境相融,与项目相融,让儿童在操作中狂欢,在创作中陶醉,让儿童乐此不疲,乐趣无穷。 期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创造多种情境化场域,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德育课程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做、玩中悟、悟中创、乐中学,从而体情悟道,延伸创造。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情境场域中生发灵感。教育要激活 一个有意义的、被赋予感觉和价值的真实学习情景 , 支持学生从无目的 、 随意的机械学习转向会洞察、善体悟的灵动学习, 必须建立情景化学习场域 ,使学生浸润在学习之中 。“情景化场域 ” 就是让儿童站在 “场域” 正中央 ,在情境中引入儿童所需、儿童所喜的教育元素 , 尊重学生做出的选择和决定 , 理解儿童言行 , 并与之产生想和情感共鸣 , 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 融入创设的情景化学习场域中。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小学生教学研究、小学生德育课程“情境化”教学研究缺非常的少见,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构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相关研究成果微乎其微,对学习场域创设关注不够。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提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情境化”场域构建研究》这一课题。
| ||||
(四)理论依据 | ||||
1.文献研究法:把握国内外的相关研究的发展动态,提高研究的科学性和层次性。 2.调查研究法:进行调查研究,明确教学活动低效的根由,探索创设手段、方法,为建构“情境化”场域积累经验。 3.行动研究法:教学中不断渗透适宜的情境,边探索,边实践,边修正,边完善。 4. 经验总结法:通过结对互动、座谈展示、撰写论文等,提炼经验,形成理论成果。 | ||||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或子课题设计)与重点 | ||||
研究的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施,构建愉悦、高效的学习场域;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高场域创设能力,更新教师观念,提高课堂效率。 1.构建基于“情境化”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实践场域的模型结构。 2.探索基于“情境化”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实践场域的创设路径。 3.提出基于“情境化”小学德育课程教学实践场域的组织策略。 研究的内容与重点 (一)研究的内容 1.小学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创建的模型结构研究。 研究要点:小学德育课程是指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各种德育活动的总和, 它应同时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注重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传统的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中出现了较多问题 。 因此,新课改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对培养学生道德的 作用,实现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品德培养。
2.小学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创建的创设路径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创设物态情境、教师渲染、多媒体创设、游戏互动等各种途径创设德育课程的教学情境场。 3.小学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创建的组织策略研究。 研究要点:小学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课堂准备研究、课堂流程研究、课堂提问方式研究、课堂学生动手操作研究、课堂师生有效互动研究。 4.小学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创建的教学评价研究。 研究要点:小学德育课程教学传统评价与当前评价比较研究、评价标准研究、互助评价研究。 (二)研究的重点 1.小学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创设的模型结构研究。 2. 小学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创设的组织策略研究。 | ||||
(六)研究的思路、过程与方法 | ||||
以中外情境化教学相关文献入手,进行调查研究,撰写调查报告;以教学“情境化”场域创设方法、创设时机、创设手段为研究策略,总结“情境化”场域的构建策略,提炼经验,撰写报告,申请结题。 研究过程 (一)前期准备阶段(2021年11月—2022年3月) 1.首先进行现状分析,文献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2.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明确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内容、实施方法和途径等。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2年3月—2023年3月) 1.开展实践研究,完善课题方案,优化课题的组织研究框架。 2.建构、形成“情境化”教学课堂模型、评价模型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 3.研究阶段汇报,展示研究成果。 4.微调研究方案,教学实践论证,专家指导点拨。 (三)总结经验阶段(2023年4月—2023年11月) 1.总结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情境化”场域的有效构建策略,提炼研究成果等。 2.对典型案例分析,积累经验。 3.对课题理论成果汇总,汇编教案、论文,提交研究成果,撰写结题报告,邀请专家论证,申请结题。
| ||||
(七)预期研究成果 | ||||
成 果 名 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负责人 | |
阶 段 成 果(限填5项) | 场域构建主客观因素调查研究 | 调查报告 | 2021年12月 | |
场域构建实施策略研究 | 教案、随笔集 | 2022年9月 | ||
场域构建实施策略研究 | 论文集 | 2022年10月 | ||
课堂模型构建 | 论文集 | 2022年11月 | ||
教学评价研究 | 论文集 | 2022年12月 | ||
(限填3项) 最 终 成 果 | “情境化”场域主客观因素研究 | 调查报告 | 2023年6月 | |
“情境化”场域构建实施策略研究 | 论文集 | 2023年9月 | ||
“情境化”场域构建教学模型研究 | 研究报告 | 2023年11月 | ||
(八)完成研究任务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研究力量。主持人除外的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调研和相关论文等;③保障条件。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1.在颇具前瞻性办学理念的引领下,学校拥有良好的研究氛围,教师具备较强的的研究意识。课题组的组成比较合理,主要成员都有一定的研究能力,多名为区学科及教科研学术带头人,且主持参与过多项市级,区级的课题,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丰富研究实践经验。 课题教师多为班主任,与学生接触紧密,能更好地进行课题推进与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已开展了大量相关的教学研究活动,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第一手资料。教师撰写的教学案例、教学论文、相关调查资料、课例研讨资料等,都是鲜活的资料来源。 2.课题组成员围绕本课题开展了大量的文献搜集、调研,并且组织了多次相关专题学习。 学校教科室负责整个课题研究的策划、组织、协调、统筹和管理,还制定了相应的学习制度、课题研究制度,成果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科研奖励制度等,在研究时间上给予充分的保障,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效。 3.学校设立专项课题研究经费,保障课题研究顺利实施。学校硬件设施一流,设有局域网;学校图书馆拥有大量教育类书籍和报刊杂志,并定期添置相关理论书籍,教师可以很方便地及时查阅各种研究资料。学校更拥有广泛的专家、名师资源,能为开展科研项目研究,提供科学而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