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情境化”场域的构建研究》中期课题汇报
一、主要研究工作
(一)前期准备阶段(2021年12月—2022年6月)
1.首先进行现状分析,文献学习,撰写调查报告。
2.对课题方案进行论证,明确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内容、实施方法和途径等。
(二)组织实施阶段(2022年6月—2023年6月)
1.开展实践研究,完善课题方案,优化课题的组织研究框架。
2.建构、形成“情境化”教学课堂模型、评价模型以及相关的文献资料。
3.研究阶段汇报,展示研究成果。
4.微调研究方案,教学实践论证,专家指导点拨。
(三)活动研讨
在本学期的工作中,课题组以课题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将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紧密结合,在课题组长引领、全员参与、科研协作推动的努力下,组织文献学习、进行课例研究、丰富学生活动,顺利完成了本学期的各项研究计划,阶段研究成果丰富。
1.坚持理论研究,组织文献学习
理论学习是课题研究的基础,课题组坚持组织文献学习,定期开展理论研讨。本学期每月都进行了课题专题的文献学习和理论研究,课题组的成员们在文献研究中了解了德育课程学习的前沿理论,进一步明确了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的方向。
2.开设脑科学课堂,将理论应用于实践
我们把多个学科的教研组和课题组相结合,让每位课题组的老师参与集体备课,上大单元和项目化类型课堂,评课活动以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二、阶段性成果
课题组遵循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构建“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以“基于时政热点的情境化场域”、“基于项目研究的情境化场域”、“基于技能运用的情境化场域”、“基于心智需求的情境化场域”、“基于主题活动的情境化场域”五个维度,探索推进以“以德育德”、“以智育德”、“以美育德”、“以体育德”、“以劳育德”为主要内容的德育课程建设,打造“五情一体”育人实践新矩阵,形成横向专题式、纵向螺旋式的系列升级德育课程。围绕“宏观架构和微观达成”的思路,有效发掘成长课程中的体验元素和育人价值,扩充德育课程分支,注重线上线下双线推进实施,引领学生基于问题深度参与体验,构建情境化场域,分析社会现象、感知时代精神、紧跟价值主旋律,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历史观,诱发生命感动、唤醒生命自觉,为学生健康发展、全面发展打下亮丽的精神底色。
【实施路径】
·基于时政热点,推进两线一端思政平台建设
·基于项目引领,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知行合一
·基于技能运用,搭建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格局
·基于心智需求,优化升级校本德育课程
·基于主题活动,传承红色基因培育时代新人
课题组完成了场域构建主客观因素调查研究研究报告,场域构建实施策略研究教案、随笔集;发表场域构建实施策略研究论文,为下一步研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积极有效提高课题组成员的理论水平与教学技能,每周每月每季度进行集中学习先进的理论知识,不断提升课题组成员的科研能力和专业视野。
课题组主持人及成员累计共开设校级研讨课及区级公开课10节次,发表省级刊物论文3篇,获奖论文市级以上论文5篇,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大赛获奖4人次,两位教师获得园区道法,语文学科带头人称号,一位教师获得区教学能手,教科研能手称号。两位教师获得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指导师称号。多位成员获校级优秀正副班称号,所带班级获得文明班级称号。
三、主要创新点
1.将情境与场域结合,转变教与学的方式
教学过程中以视频展现、音乐渲染、探究发现、示范操作、游戏演绎等形式,创设形象生动的学习场域,激发儿童的兴趣,让儿童在浓厚的操作氛围中激情创作,体悟情感,达到与作品感应契合的境界,感受动手的精妙与美好,从而增强儿童本位意识。
2.将场域与学习结合,让儿童乐学、好学
创设浓厚的“情境化”场域,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激活、唤醒思维,让儿童置身于此,与情境相融,与项目相融,让儿童在操作中狂欢,在创作中陶醉,让儿童乐此不疲,乐趣无穷。
期望通过本次研究,在小学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水平,创造多种情境化场域,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能积极参与德育课程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做、玩中悟、悟中创、乐中学,从而体情悟道,延伸创造。在活动中学习知识,在情境场域中生发灵感。教育要激活 一个有意义的、被赋予感觉和价值的真实学习情景 , 支持学生从无目的 、 随意的机械学习转向会洞察、善体悟的灵动学习, 必须建立情景化学习场域 ,使学生浸润在学习之中 。“情景化场域 ” 就是让儿童站在 “场域” 正中央 ,在情境中引入儿童所需、儿童所喜的教育元素 , 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 , 理解儿童言行 , 并与之产生想和情感共鸣 , 激发学生学习潜力 ,从而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 融入创设的情景化学习场域中。从目前我们掌握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小学生教学研究、小学生德育课程“情境化”教学研究缺非常的少见,对于小学德育课程“情境化”场域构建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相关研究成果微乎其微,对学习场域创设关注不够。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我们提出《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情境化”场域构建研究》这一课题。
四、存在问题
德育课程体系需要依据学生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相互协调,呈现螺旋式上升状态。如,理想信念教育中的红色教育,在小学低段,主要是认识国旗、国徽,注重直观感受;小学中段是看红色电影,唱红色歌曲,讲红色故事;小学高段是听红色报告,参观革命纪念馆,注重实践体验;要求课题组在实施德育课程中根据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
需要注重德育课程建设的连贯性和可持续性,既做到从时间上不断层,做好年段的衔接和贯通;又做到空间上不留白,做到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三结合,从而为学生发展奠定一生的坚实基础。德育课程要从不同维度指向学生发展,提升学生的道德品性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学生思想丰盈与净化,形成高尚的品质与过硬的素质。
五、下一阶段研究计划及保证最终研究的相关措施
1.打造 “全要素”、“贯通式”、“实践性“的思政课程体系,并充分利用苏州市教育局提供的中小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资源,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开展“线上思政百家讲堂”“线下行走的思政课堂”“校内思政学堂”,两线一端思政平台,对接思政专职教师、社会各界人士,促进思政课的多元与融通。结合课程“任务单”、“项目表”、“挑战卡”,融入实践、体验和研究等多种方式,真正让思政课程“活”起来。
2. 提供给学生具有深度与广度、结构化层次多样、可选择性丰富、真实而有意义的主题式项目课程内容,注重项目与核心的学科内容及实践的深度融合;保障实施研究中富于支持性的体验互动。引导学生基于现实情境,提出问题(项目选题)、规划方案(项目设计)、解决问题(项目执行)、评价反思(项目展示),兼顾知识掌握(如数学、语文、科学)和能力培养(如领导力、演讲能力、合作交流能力)。推进结构项目、主题项目、体裁项目、模板项目、开放性项目五类型的项目课程丰实与完善。推进班本项目式课程实施进程,涵盖自然生态、天文地理、科技发展、工业生产、社会变革等多领域、复合型的课程建构。
3. 以培养学生为祖国科学献身的远大抱负和理想、具有敏锐的科学直觉、具有探究自然奥秘的强大兴趣、具有解决问题的突出能力为发展目标,依托劳动教育、志愿服务,采取“全环节”、“开放式”、“端对端”的技能体验模式,通过“劳动周”、“技能体验日”、“劳动创意文化展”、“技能博览会”等形式,从课程体系、体验项目、动手实操等方面创新学生技能课程。结合《苏州市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行动方案》要求,依据校情立足校内校外两个阵地,校内开好劳动教育课程,统筹安排课内外劳动实践时间,结合学生年段特点规划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三类教育内容,不断改进劳动教育方法和组织形式;校外盘活多方资源,建立学校劳动教育基地,搭建多样化劳动实践平台,形成“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协同育人格局。
4. 围绕“得智慧 许天下 ”的办学理念,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探究愿望、学习需要等因素进行优化升级,聚焦知识、技能、思维力的结构搭建和关键能力培养,甄选具有主题性、综合性、实践性、探究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突出特点的课程内容纳入其中。一至五年级以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兴趣、科学思维及实践应用能力为前提,以年级为课程实施单位,通过各类课程、pbl项目式课程引领学生的成长。课程实施评价要在认知能力、身心发展、合作意识、社会责任等方面综合评估,着眼于学生的社会化成长和自我完善需求。
5. 强化少先队实践育人作用,不断拓展少先队实践活动项目和载体。积极组织开展“争做新时代好队员”“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核心价值观记心中”等主题实践活动,引导少先队员涵养家国情怀、培养集体精神、提升综合素质。以“争做新时代好队员”主题实践活动为统揽,按照不同年龄和学段特点,分层系统开展学工、学农、学军和生产一线岗位体验、夏冬令营、文化体育、少年科学院、科学普及、志愿服务等丰富生动的实践活动。着力强化劳动实践,帮助少先队员树立劳动最伟大、劳动者最光荣的意识,培养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加强少先队员国防教育、法治教育、安全教育,深化少年军校、少年警校建设。
可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课题结束以后,以结题报告的形式汇报研究成果。
2.发表论文:在实践研究过程中,子课题可以形成相应的论文,尽量在课题研究期间发表。
3.课堂教学案例集:在实践过程中,一些优秀的课堂教学可以撰写课堂教学案例,收集课件、教案、课堂实录等,为课题研究成果推广到整个苏州地区教学提供可借鉴的蓝本。